第223章 后无来者的壮举(1/2)

ps:为感谢今天打赏和投月票的童鞋,本章免费8oo+

六月六日的《解放军报》上刊登了一条新闻报道了北京军区将《士兵突击》确定为基层官兵们的阅读书目,而南京军区也在这日的上午给复旦大学出版社打来电话说要订阅2o万册《士兵突击》,这两个消息让戈文和杭建等出版社的人兴奋不已。≧

而六日的这一天以及接下来的一两天时间里,昆明军区、广州军区等其他几大军区同样给复旦大学出版社下了订单,于是已经销售出去四十七万册,已经开始渐渐缓和下来的《士兵突击》销量再次扬起了一个高昂的曲线,破百万册指日可待,就是冲击一百五十万甚至两百万册也是时间关系而已。

《士兵突击》被各大军区同时定为基层连队阅读书目的消息,先被《解放军报》报道,然后《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几家大型报纸也都纷纷转载,让当初拒绝过戈文的上海几家大型出版社,那些找上门想要谋求戈文这本小说出版的杂牌出版社一个个都顿足捶胸,后悔的无可附加。

出版界更是哗然一片,这样的销售成绩就连那些翻译的国外作品的销量都比不上,简直就可以说是奇迹!

而原本就已经沸腾和轰动的公众也因为这个消息而再次炙热起来。

无数的专家开始研究这股《士兵突击》风潮,无数的文学新人甚至老作者都将戈文视作自己的偶像和奋斗目标,无数的读者喋喋不休的述说着钢七连的故事,引用着小说中的各类台词短语……

而更为火上浇油的则是一则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报道——

在六月八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条新闻,时任**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自费购买了五千册《士兵突击》,赠送给正在中越边境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这个新闻一出来,就让无数人目瞪口呆。

当初《高山下的花环》一书出版时,胡耀邦同志就曾经自掏腰包购买过一批《高山下的花环》赠送给老山前线的将士们。当初人们就觉得这样的事情简直就是千古奇闻,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没想到仅仅间隔了一年的时间。胡耀邦总书记竟然再次做出了这样亲军的举动,再次掏自己的腰包,这样的规格比起《高山下的花环》来绝对更胜一筹,也绝对不可能在复制了。

你想五千册书籍要多少钱啊?就算胡耀邦同志积攒的工资再多。能经得起这样两次三番的自费吗?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后无来者!

而被这些新闻报道刺激,一众心中本来就蠢蠢欲动的艺术家们就终于再也坐不下去了。

话说这个时期的中国因为十年动乱的结束、国家政策的改变,文化界、艺术界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之中。一个个老艺术家再次焕了创作生命的第二春,而新晋入行的新人更是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干劲,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在这个时代里层出不群。一件胜过一件。

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节节上冒暂且不说,单单就说电影界就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少林寺》、《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

在1983年的1月的《十月》上《高山下的花环》一经问世就轰动全国,中央级各省市报纸都争相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整个中国刮起了一股“花环”旋风。全国有5o多家报刊转载了《高山下的花环》,而《高山下的花环》更是在随后的全国中篇小说评奖中得票遥遥领先,高居榜。与此同时还有众多的剧团改编《高山下的花环》上演,话剧、歌剧、舞剧、广播剧、吕剧、评剧……纷纷跃上了各地的文艺舞台,屡见不鲜。然后就是谢晋在众多的竞争者中突围而出。拿到了电影改编权,目前该剧正在紧张的拍摄过程中。

《高山下的花环》是中篇小说,篇幅内容和情节自然少很多,改编好改编,转载也好转载,可是《士兵突击》却是二十五万字的长篇,情况自然又不相同。

当初《文汇报》在连载《士兵突击》的时候,其他家的报刊想要转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没有整体的看过小说,没有确定小说是否优秀、是否触及到政治红线,任哪家的报纸编辑都不敢轻易转载。

而等《士兵突击》出版了。这么长的篇幅,连载的话绝对不是十天半月就可以结束的,而且这书现在已经销售出去那么多册,国内销量最多的大报之一的《文汇报》又已经即将连载结束。这就让很多报刊打消了转载的算盘。

而随着《士兵突击》的出版,那些个一直都拭目以待,终于看到了完整的小说的艺术家们则终于眼睛爆出了灼人的亮光,他们终于确定了一件事情一个事实——

《士兵突击》绝对是《高山下的花环》那个级别的作品,是一部非常优秀非常杰出的作品!

所有人都知道又一部好军事作品问世了。

中国描写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并不少,此前唯有《高山下的花环》很特别。《高山下的花环》第一次突破了几十年来军旅文学的一条不成文的戒律,相当尖锐地触及到现实部队生活当中的内部矛盾乃至**,这在当时的中**事文学创作中,堪称是一块里程碑。

而戈文的《士兵突击》则更为特别,它同样描写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爱国主义战争。更重要的是,不同于《高山下的花环》那样将小说的重心放在了揭露现实部队的内部矛盾甚至**上,《士兵突击》同样描写了和平年代普通军人们的成长,这其中自然有矛盾有激烈,可是却是真实的、阳光的,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团队、关于励志的故事。

也正是通过前期的极度描写和渲染,让许三多、高城、伍六一、史进、袁朗……这些性格各异、品性不同的战士们深深的烙在了每一个读者心目中。他们在读者们的眼中就是活生生的人,就像是自己的子弟,有名字有脾气,有血更有泪!

而就是这样一群高喊着“不抛弃不放弃”诺言的子弟们在对越反击战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让无数读者思考、感动甚至流泪。

像《士兵突击》这样的作品,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比《高山下的花环》更适合也更方便改编成各种文艺作品,最起码,他比《花环》更温和。更励志,更不容易触及某道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