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各打各的算盘(1/1)

整个关中气氛都显得十分诡异,虽然有八个强大的柱国大将军和宇文护鼎力支撑着,可是人人心里都在打鼓,这宇文泰死了让一个八岁的孩子来统治整个关中、巴蜀,外有强敌环视,内部又勾心斗角,大家都在找出路,找未来。于是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开始浮出水面伺机而动。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下关中目前的局势,首先是宇文护和宇文导,宇文护身兼车骑大将军和雍州刺史两个职位,手下原有精兵近两万人,宇文泰死后接手了他的精锐部队三万人,此刻手下有五万人马,加上拱卫长安的禁军一万五千人,合计他的人马在七万人左右。

宇文导任甘州刺史,手下军队也有一万多人,但是大部分都驻守在金城、广武、武始等郡,在咸阳他只有不足两千人马,但是要知道他的岳父是柱国大将军之一的独孤信。所以在长安他也很有人望。

八柱国大将的李虎,这个人的祖上就是皇帝,他的五世祖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过国君李暠,他的父亲是北魏宿卫统兵的武将李天赐,但是李虎厉害的是他的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喜好读书但是更喜欢骑射,少年时代就是个任侠,闻名于关内,后来被贺拔岳招致麾下,从此踏上从军之路。他最厉害的是后来有个孙子叫李渊,如果高欢(程录)没有成为天下的霸主,历史没有被改变的话,大家都能明白会发生什么。

李虎此刻担任的是华州刺史,华州是西魏进军中原的门户,历来这里的镇将都是由身份显赫的名门望族担任,他手下的精兵有近一万三千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部队。

八柱国大将的李弼是靠益州的梁州刺史,此人力大无穷,早年是尔朱天光手下的一员偏将,后来跟着进关,在消灭万俟丑奴的战争里作战勇猛斩获颇多,升迁为侯莫陈悦的部将,在其后侯莫陈悦在秦州去世,他于是转投到宇文泰帐下效力,被任命为梁州刺史,手下有两万人的部队。

八柱国大将的独孤信,他是西魏豳州刺史,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女儿多,而且都嫁给了名门望族,和豪族联姻是他能在关中屹立不倒的最大原因,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导,二女儿嫁给了杨忠的大儿子杨坚,三女儿则是世子宇文琉未过门的妻子,这是当初宇文泰亲自为宇文琉挑选的世子妃。但是由于豳州地少人稀,所以他的势力并不强,手下全部加起来不过也才一万人马,但是多以骑兵为主,且他和突厥人的塔尔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八柱国大将的侯莫陈崇是秦州刺史,大家不要把他和侯莫陈悦混淆以为他们是一家子,他们不过是同姓罢了,两人的年纪相差了近二十岁。侯莫陈是个复姓,他们是北魏拓跋氏的分家,侯莫陈崇的祖上一直是北魏殿中将军、武卫监等武官。他从小勇猛果敢善于骑射,且谨言慎行。

侯莫陈崇年轻的时候就跟随尔朱荣、贺拔岳讨伐葛荣,后来又跟着元天穆清剿青州流民邢昦,官拜建威将军。后来归属于贺拔岳麾下,贺拔岳死后,他投奔了当时并为出名的宇文泰,和他做了异姓兄弟。在万俟丑奴的战争里他也屡立战功,被任命为秦州刺史。他的手下有两万余人。

剩下的几个八柱国将军大家基本都认识了,韩雄任并州刺史,韩擒虎是他的大将。杨忠兼任岐州、西安州刺史,他的儿子杨坚是独孤信的女婿。韦寿定被转封为益州刺史,之前他是雍州刺史,这个人年纪轻轻为何能够得到宇文泰的青睐,一方面是他自己本身的能力超群,再一个据说他和宇文泰只见有龙阳之好。总之此刻他外镇益州做了南面的土皇帝,没人敢轻视他。东秦州刺史高宾暂时没有露面,对于这个人后面会详细介绍。

除了这八个人之外,西魏朝廷还有一员猛将,就是皇帝元宝距的远房叔父元欣,也是北魏废帝元恭的亲哥哥,这个人出身皇族自命不凡,年轻的时候喜好走狗鹰犬,后来在明帝时期担任散骑常侍,尔朱荣掌权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后来跟随元宝距的父亲一起逃难关中才又显露出声威。此人虽然不善于作战,可是却一直忠心于皇室,宇文泰觊觎皇位却始终没敢发难,很大原因是因为此人的存在。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宇文泰死后,整个西魏政权到底是由谁来把控,姚氏现在已经以未亡人垂帘听政自居,她还让自己的哥哥姚宸统领皇宫禁卫军,任命自己的姨夫王孙可为太长卿,舅父公孙满为大长秋,虽然都不是什么大官,可是这已经显示出姚氏这个妇人干预朝政想要操控西魏的野心。

作为顾命大臣的宇文护自然不敢寂寞,他想要勾引姚氏,然后操纵宇文琉,这样整个西魏就变成他的了。八个柱国大将军外表上看起来十分客气谦让,可是互相之间在政见上谁也不服谁,互相制肘互相挖坑,总之西魏整个政权显得很微妙。

皇帝元宝距也没闲着,他以宇文泰去世为由,收回了关于泾州、夏州、高平等三地的任命权,让元欣以皇帝总代理的身份摄政这三个地区。李虎联络李弼、韩雄、杨忠等人联名上书表示这样做欠妥当,想要皇帝收回成命,益州刺史韦寿定也派人送来奏折,想要保荐一批人入川维持西魏的统治。次等时机如此敏感的时候,跟皇帝要人,明显有着裂土封王的想法。

贺拔胜,贺拔岳的亲哥哥高欢的结义四弟,此时担任着司州刺史,河南大都督,手下有近四万人马驻守在邺城,他的儿子十四岁的贺拔仲华在早前一场跟西魏军的战斗中算是初阵了。古代武将之后只要第一次上阵不管杀不杀敌,就算是成人礼一般,算是步入武将之列从此踏上武家征途。

贺拔仲华的初阵预示着贺拔胜后继有人了,他弟弟贺拔岳那一支如果运气好的话,将来还可以让次子或者三子过继过去,延续香火。贺拔仲华也算是东魏年轻才俊里翘楚,文韬武略军政操守都相当有一套,加上贺拔胜的点拨,这孩子年纪轻轻就很有大将之风。连高欢都见了忍不住赞叹,当初袁术赞美孙策的话真是肺腑之言。

当然后起之秀还有司马子如的儿子司马消难,孙腾的儿子孙凤珍,这些人都是让人憧憬的一代新人,加上日益长大的高欢的大儿子高子惠,高欢觉得自己的国家充满了朝气和希望。

慕容绍宗的儿子不久前也诞生了,因为第一个是女儿,所以他一直希望高岚可以为他生个儿子,好在第二年的秋天就有了第二个孩子。

青萝跟高欢报告了西魏的政变,宇文泰的意外死亡这个消息对于整个中国历史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影响,高欢心里深深的明白,命运已经被更改,很多事情将变得和以前完全不同,,隋唐盛世这样的朝代可能已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消失了,至少隋朝很难建立了。因为隋朝根基北周的奠基人已经死了。北周这个国家甚至都不曾出现在此刻的历史上。

高欢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轨迹,甚至将世界历史的走向都变得扑朔迷离,那么他应该要对得起这份使命,要让分裂了几百年的中原重归一统,还要扬威海外,让自己可以建立旷世霸业,甚至将这份霸业传给自己的子孙,千秋万载他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历史上将会出现一个比盛唐三百年还要先进发达的大帝国,这个他是可以做到的。

人类科技的发展虽然是递进式的,但是不代表不能跳跃式的突进,只要人力物力财力能够达到要求,很多黑科技是完全可以被发明制造出来的,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目标,高欢已经默默开始准备起来,首先是统一中国。

高欢为了集思广益,将所有的嫡系亲信全部召集起来开大会,会议的内容就是先往南还是先往西。大家都很清楚高欢的意思,于是纷纷开始发言讲述自己的主张。

最先发言的是司马子如,他觉得应该大军先往西,因为南边没什么压力,全是一盘散沙的南梁余孽,根本不足为患,他们应该趁着突厥人和室韦打得难解难分之际,优先解决心腹大患宇文家族。支持这一观点有孙腾、贺拔胜等人。

然后发言的是杨休之,他觉得攘外必先安内,为了剔除后顾之忧,将高岳、高隆之等主力尽早从南梁的泥沼里拔出来,因当优先解决南梁问题,再加上侯景和萧铎等因素,支持这一观点人也不在少数,比如徐明之和文官派。总之他们的意思是节省开支,避免多线作战,优先吃掉最弱的增强实力,在解决次要的,最终集中全力和突厥人决一雌雄。这个办法的缺点是耗费的时间长,但是比较保险安全。

最后武将派以高敖曹和慕容绍宗为主,他们没有什么主张,只要高欢下令打哪他们就去哪,但是希望这次他们可以一次性解决掉一个敌人再撤军,每次打仗都打到一半就不了了之,既劳民伤财也徒劳无功,高欢听了心想我何尝不想一次性解决所有敌人,可是现实情况有时不允许我们不许改变策略。

于是两个不同认识的人开始讨论到底往哪边走,争论了半天没有谁能说服谁,最后高欢自己做了决定,先解决南梁问题,为什么不解决近在眼前的宇文家,他有着自己的考量,首先宇文泰虽然死了,但是关中的西魏实力没有收到任何损害,其次观众的各派系虽然明争暗斗,但是对抗高欢的东魏态度确实空前的统一,此时如果大军前去进攻,只怕会被拖在关中地区无法自拔,万一到明年开春北方的突厥人再度来袭,到时高欢腹背受敌,境况堪忧。

其实他早就看明白了,这跟当初曹操放弃追杀袁绍的两个儿子是一样的,有些人就是这样,你外人越是欺负他们越是内部团结,可是一旦外力消失了,这些人就开始内斗自耗相互倾轧。西魏其实也是如此,首先派系林立就说明了宇文泰的统治阶层是一直处于议会制联合执政状态,而高欢的东魏正好相反,他采取的是中央集权,有自己发号施令,政令出自高隆之,杨休之、徐明之等人。军事方面则由他签字带队,下属老中青三代当打猛将。

由于政令比较开明,对于贪污反|腐抓的比较狠,所以百姓们还算是安居乐业,加上经济宽松,开放了关市,甚至和西域各国都有往来,这样使得高欢的统治比较稳定,当然还算不上开明盛世,但是即便这样也比西魏好很多了,比南梁更甚。(未完待续。)